您现在的位置:永康首页 » 行业动态
永康百科
案例警示
新闻资讯
政策法规
室内环境
环保设备
企业检测
环评咨询
常见问题
行业动态
服务流程
安装流程

三省一市同守一片天、共护一江水 打好“三张牌”,“护绿”长三角

2023-10-24 11:18:13

2023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 

如今,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成色几何?10月16日—20日,“美丽长三角 协奏新乐章”融媒体联合集中采访活动举行。记者跟随采访团,感受长三角同守一片天、共护一江水,携手联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协奏曲”的故事。 

打好“治理牌”,还一片碧水蓝天 

水中成片的芦苇荡,枝头的飞鸟掠过水面……秋日,上海市金山区的鹦鹉洲生态湿地生机勃勃。“这里被称为‘半海水’。”金山海洋海塘管理所所长王万胜介绍,鹦鹉洲的上游是钱塘江,下游是杭州湾,钱塘江涨潮的时候淡水涌入这里,杭州湾涨潮的时候海水也涌了进来,淡水和海水“混在一起”,形成了鹦鹉洲。  然而,这片“半海水”在人为干扰和自然侵蚀的共同作用下,潮滩盐沼湿地退化消失。“在不涨潮的时候,这片水域就成了‘死水’,难以流动,而在劣质水涌入后,水质就更差了。”华东师范大学是鹦鹉洲湿地的技术指导单位,该校副研究员杨华蕾表示。 

近年来,金山区通过实施“金山城市沙滩西侧综合整治及修复工程”,修建了湿地净化展示区、盐沼湿地恢复区和自然湿地引鸟区等几个功能区来净化水质。“我们模仿自然潮汐,在湿地内装备了‘水动力’装置,推动内部水循环,逐步恢复盐沼湿地生态修复功能,此外还将鹦鹉洲与海水隔绝开,避免劣质海水持续涌入。”杨华蕾介绍,通过水动力装置,引水区的水流入到不同的功能区,经过芦苇等植物以及多种生态净化后再流回引水区,形成净化水质的闭环。 

 如今,这里已成为鸟类天堂、科研科普基地。“通过净化,我们将劣四类的海水变成了二类水,现在所处的引鸟区就是我们水质最好的区域。”王万胜表示。  坚持生态优先,全力守护好生态环境,这样的理念在长三角深入人心。 

岸上绿意盎然,水中水草摇曳,附近居民正在散步……在泰兴长江生态廊道,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徐徐铺开。 

过去,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这里24公里长江岸线上,船厂、鱼塘、江堤、工厂众多。虽然“经济账”大幅度提升,但“生态账”却开始拖欠。  船厂变森林,鱼塘变湿地,江堤变赛道……昔日的“黑泥坑”,变成了今天的“绿林花海”。“我们先后拆除2家锻造厂、关停19家化工厂、回收23个鱼塘,腾退岸线6.4公里,恢复江滩约20万平方米。”泰兴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王昕表示,为保护长江,泰兴严格把好污染物进入河流的“关口”,设立“长江体检表”,“一口一策”“一河一策”整治,先后排查入江排污口377个。 

整治的同时,泰兴还拿出50%以上的长江岸线,实施长江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建设工程,完成长江岸线造林2000亩,恢复湿地3000亩,建成尾水净化湿地工程80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8万亩,形成独特的大江风貌、滨江绿廊、圩田风光,“生态伤痕”转变为“绿色财富”。 

打好“生态牌”,好风景与新经济比翼齐飞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乡村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以绿色农业、休闲旅游等打造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基底,好风景引来了新经济。 

作为全市唯一纯渔民居住的渔业行政村,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的村民结束了过去 “水上漂”的生活,到陆地上扎了根,村子也从昔日贫困的“渔花子村”变成了如今的“最美渔村”。 

 2007年,以保护京杭大运河沿线生态为契机,沿湖村大力推进渔民上岸工程。村党委书记刘德宝介绍,村子将600亩荒滩水塘填成了平地,建起了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小楼。“以前我们在船上,做什么都不方便,现在‘登陆’以后,幸福感‘爆棚’。”村民胡兰开心地说。经过多年努力,全村累计300多户养殖户和渔民上岸,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 

整荒滩、建小区、搞旅游,渔民上岸之后,沿湖村将“乡隐沿湖”作为实现产业转型的突破口,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一家家农家乐、民宿拔地而起,游客络绎不绝,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吃上了乡村旅游“生态饭”。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渔民的身份也发生了转变。渔民逐渐成为旅游产业的策划者和经营者。村民小马哥上岸后开办了“沿湖小马哥”餐厅并打出了知名度,生活越来越好,收入也越来越高,“过去和父母在湖里捕鱼,收入没保障,有时候还‘血本无归’。”小马哥表示,现在每年的纯利润能达到20万—30万元。 

“小朋友们请跟上队伍”,在合肥市长丰县马郢村,几十名小朋友在老师带领下正兴高采烈地走进这个美丽乡村。 

马郢村曾是省级贫困村。如何摘掉贫困村的“帽子”?马郢村给出了一个字:变。2017年开始,马郢村转变发展思路,打出“生态牌”,发展文旅项目和田园综合体项目,探索一条乡村生态振兴之路。 

在农业种植中,马郢村用有机肥代替化学肥料,并将废弃物发酵后作为肥料循环使用,增强土壤有机质和固碳效果。推广“稻虾共养”,稻虾养殖初具规模,稻虾连作实现一田多收。如今,产业发展的同时,夏天萤火虫也越来越多。 

马郢村志愿者、情圆农场负责人吴磊告诉记者,村里倡导村民“自己不吃的不种,自己不买的不卖”。在手伴小卖部,村民种植的南瓜、茶豆、秋葵等蔬菜特别受游客欢迎。在发展的同时,村子不忘保留原生态的东西。薏米、豌豆、青蚕豆……在村展览馆,“种子银行”的一瓶瓶老种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是村里的老种子活态保育项目,目的是保护本地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吴磊说。  短短几年,马郢村累计接待游客70万人次,入驻的创客品牌达到45家,累计带动村民收入约580万元,2020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打好“联动牌”,携手守护一方碧玉 

近年来,三省一市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跨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向纵深推进,一条心“护绿”,守护长三角这方碧玉。 

一条夏阳溪,连接浙皖上下游。位于下游的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孝丰镇夏阳村山清水秀,这儿有一个火爆的打卡点叫做“小杭坑”,不少游客在此野餐露营,时而还有羊群经过这里吃草,一幅惬意祥和的景象。但过去,由于上游的安徽省广德市卢村乡石峻、石狮和高庙三村村民排污,一到涨水期,上游的垃圾就“涌”到了下游的夏阳村。“整个下游河面尽是垃圾,最多时甚至能打捞出20吨,苦不堪言。”夏阳村党支部书记鲍鑫说。 

为更好保护上下游水生态环境质量,几个村子开始联手治水。鲍鑫介绍,夏阳村自身清理出57辆大车的垃圾,“打扫干净屋子”后,几个村子签订了《浙皖两省夏阳溪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协议规定:从2022年1月1日起,上游石峻、石狮、高庙三村确保流入夏阳村的水质达到目标值,垃圾等废弃物不通过河道流入夏阳村境内,夏阳村根据三村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绩效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 

 “协议签订后,上游的垃圾‘断崖式’减少,水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仅一年就达到二类水标准。”鲍鑫表示,今年8—9月,分别打给石峻村、石狮村和高庙村15万元、10万元、5万元资金补偿。 

联手共治,让各村切实体验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变好后,夏阳村开始了打造生态旅游项目。“我们原先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约8万元,第一年做露营收入达到213万元,翻了20多倍,同时带动周边村各增收超20万元。”鲍鑫表示,未来将与周边村落持续联手,让生态变得更加美好。 

长三角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也让长三角各地经验共享,赋予了河湖全新的面貌。  “巢湖蓝藻治理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无锡德林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子公司副总经理树大伟告诉记者,“2013年,合肥市包河区相关部门到无锡考察,无锡在太湖治理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当时我们公司就在太湖负责蓝藻治理,包河区就引进了德林海的治藻技术,建立了当地第一座藻水分离站——塘西河藻水分离站,运行的效果非常好,而后又在巢湖建立了3座藻水分离站。”  为了进一步强化蓝藻应急防控能力,尽快实现巢湖近岸臭味管控,2019年,包河区政府又带队到无锡考察,引进了2.0版本的治藻技术——德林海原位深井大通量控藻技术。目前包河区已经建造了4座,整个巢湖共建造了8座原位深井,日处理藻水量最大可达78.6万立方米。 

树大伟说,经过几年的治理,目前巢湖蓝藻问题基本得到了控制,水质也一年比一年好,今年包河区的两个藻水分离站累计分离处理了5000吨左右的藻泥,比以前高峰时段分离处理的藻泥量少了一大半。  2022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较2018年下降26.2%。5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2.1%,较2018年上升12.6个百分点。携手守护下,长三角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方碧玉透出的光泽越来越亮眼。它的每一次变化,都更加令人期待。

(新华日报记者 许海燕 姚政宇)